Marianne Krasny——自然教育成效:从研究到实践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自然教育论坛 Author 全国自然教育网络
本文根据Marianne Krasny教授在中国自然教育大会 第六届自然教育论坛的主旨发言《自然教育成效:从研究到实践》整理而来。
Marianne Krasny
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
康奈尔大学自然资源系终身教授,2008年创建公民生态学研究室并担任主任至今,2015年被授予瑞典皇家科学院农林业外籍院士。Krasny教授长年深耕于公民生态学与环境教育理论研究,自2015年至今,Krasny教授带领团队为全球环境教育者总计开发了七门环境教育在线课程,包括《自然教育》《环境教育导论》《环境教育成效》《城市环境教育》《全球环境教育》《气候变化教育》和《公民生态学》。
非常感谢大家,我很荣幸跟大家、这个不断壮大的自然教育群体分享环境教育和自然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我知道现在对于环境教育和自然教育还没有清晰的界定,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所理解的比较简要的区分。
我认为环境教育是有建构的学习活动以促进环境行为。环境教育可以导致环境行为,例如,从个人层面来讲,素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能够减缓气侯变化的方式,从集体层面上我们可以种植红树林这样的方式来保护环境。
在我看来,自然教育更多的是连接人与自然的活动。对自然教育来说,非常重要的成效就是健康和福祉。我想分享一下,自然教育对于健康成效的实证研究结果。这是一个在日本的研究,关于森林疗养(Forest Bathing),也就是在林间散步。这个研究把实验对象分成两个组,其中一组的人在林间散步,另一组在城市散步。然后通过测量唾液皮质醇浓度来显示人的压力程度。结果很明确,在林间散步那一组的人,压力要明显低于城市散步的人。
美国有一位非常知名的学者Louise Chawla研究在自然中学习如何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培养他们的能力。例如,孩子们在小溪流里用石头建立水坝,通过这样的游戏,他们能够观察到水流的方向。同时,他们也可以意识到他们摆放石头的不同方式可改变水流的方向,培养他们的认知和效能。另一个研究发现在低收入的住宅区,即使绿地很少,这样的绿地也会促使居民能够去聚集起来交流,从而建立居民之间的关系和纽带。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有这样的自然疗养项目,医生会给压力大的学生开一个“自然处方”,这个处方让学生在自然中静坐,或者到自然中散步,从而减缓他们的压力。
很多实证研究都表明,自然教育或者在自然中自由玩耍可以提升福祉、摆脱困境、减轻压力、增强积极的社交关系、减少肥胖率以及减轻多动症的症状等。这是儿童与自然网络(Children & Nature Network)在线图书馆的资源,他们整理了很多实证研究的结果,总结自然教育或者环境教育的成效。
接下来,我想要跟大家探讨三个问题:
第一,环境教育如何促成环境行为?
第二,自然教育如何促成环境行为?
第三,还有哪些其他环境教育和自然教育的成效?
第一个问题是,
环境教育如何促成环境行为?
在美国,一个传统的改变理论框架认为如果人们学到了环境的知识,就会改变态度,从而促成环境行为。然而,研究证明这个框架显然是行不通的,仅仅是因为人们知道了什么事情并不意味着会采取行动。
在这里我想分享三种类型的知识。第一种是系统知识(System knowledge),举个例,我们教孩子关于鱼的知识,鱼吃什么?谁来吃鱼?第二种知识是行动知识(Action knowledge),刚才这个鱼的例子,我们教给孩子如何钓鱼。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直接给他人鱼,还不如教他如何钓鱼,这样才能解决长久的问题。第三种是有效知识(Effectiveness knowledge),就是我们用什么钓鱼的工具,或者用什么船会钓到更大更多的鱼。
再举个例子来说明行动知识和有效知识,这个“Drawdown”项目提供了100种行动以减缓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家可以看到,每一种行动都是一种行动知识,告诉大家采取什么行动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比如我刚才提到素食和减少食物浪费。这个表列出了前十种最有效的方法,这个排名就是一种有效知识,比较不同知识的效果。
在此分享一个改变理论的思维模式。大家可以看到最底层的方框代表具体的教学活动,最左边的方框,如果我们只是教授给人们自然历史的知识,属于系统知识的类别,系统知识是很难直接导致环境行为的。最右边,如果我们教人们比较不同行为的影响,也就是有效知识跟导致环境行为也没有特别显著的关系。最明显能导致环境行为的应该是行动知识,可以教授具体的能采取的行动知识,以促进环境行为。
除了刚提到的知识,其实环境教育也可以产生不一样的成效,例如自然连结、效能、社会资本、认同、规范和地方感等,这些成效都可以促成环境行为。康奈尔大学出版社明年将会出版这本书 “Advanc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actice”,里面详细介绍了各种成效以及评估方法,可在线免费下载。
第二个问题我想跟大家探讨的是
自然教育如何促成环境行为?
首先,我们先来理解一下什么是自然连结(Nature Connectedness)?自然连结是一种连接和归属自然的感受,阐述了人与自然互动的感情部分。
有两种途径能够促成环境行为,第一种“我们一起”的途径,就是我们在自然中度过时光,从而产生与自然的连结,甚至我们把自然作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我们有这样关爱自然的感受之后,更有可能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分享一句我很喜欢的话:“If people feel connected to nature, then they will be less likely to harm it, for harming it would in essence be harming their very self. 如果人们感觉到与自然连结,他们就不太可能去伤害自然,因为伤害自然实质上就是伤害自己。”
第二种“幸福”途径,吕植老师刚也提到了,在自然中度过时光,能够让我们感到幸福,从而产生自然连结,从而让我们更容易采取环境行为。
讲了这些多,那对于自然教育实践有什么可行的建议呢?
第一,自然教育需要长期和重复的实践;
第二,要做体验、感受的活动,而不止是教学和认知;
第三,11岁以下的孩子比其他人更有可能建立自然连结;
第四,孩子与有爱心的大人一起体验效果更好。
第三个问题,除了刚说的这些成效,
还有那些可能的成效我们可以去探索?
环境教育的实证研究已经表明环境教育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有正向影响,包括系统思考、批判思维、研究技能和在化学、数学等学科中的成绩。
环境教育活动也有助于积极青少年发展,包括能力、信心、交际、性格、关爱和贡献。
公众参与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成效,通过公众参与提升领导力、沟通和组织技能,也能灵活应对不同情景的问题。
总结一下,希望以下两点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在做自然教育活动的时候,确定自己的预期成效,最终您想实现的是参与者的环境行为、健康和福祉、学习成绩还是公众参与;第二,有多种途径可以促成最终成效,根据您所预期的成效,可以设计不同的途径。在中国,现在自然连结显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除此之外也可以考虑行动知识、效能、社会资本、认同、规范和地方感等。
感谢大家的倾听!欢迎关注我们公众号(CornellCEL)获取更多在线资源和信息!也要感谢本次论坛的主办方和承办方,以及感谢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支持我们在中国开展的工作。非常感谢大家!
“中国自然教育大会 第六届自然教育论坛”更多嘉宾发言将在“自然教育论坛”公众号陆续发布,敬请关注。
现场翻译/校稿:李悦
编辑排版:格菱
统筹:小林
近期精彩活动及文章:
活动报名 西双版纳亲子冬令营 | 丽江#闻见自然#亲子营&“水的喆里”单飞营 | 日本栗驹高原雪地冬令营 | 出行,是为了更好地回归
近期精彩 像一道光,照进心田 | 谁说自然体验师只是带活动?开个“零废弃”餐馆怎么样!